谷歌又一次進入到人們的視野。不過這次,是因為罷工。
11月2日,谷歌硅谷總部,以及紐約、柏林、都柏林、東京……等20多個全球分部的上千名員工們走上街頭,以罷工和散步的方式,抗議谷歌管理層包庇性騷擾質控和性別歧視。這場有組織有有醞釀的抗議活動,喊出了口號:“We need transparency,accountability and structural change”——“我們要透明度、責任追究和架構調整!”
向來以透明度和員工自由著稱的谷歌,為何喊出如此口號?
10月25日,紐約時報發(fā)布了一篇重磅報道后引發(fā)了谷歌內部的一場大地震。該報道揭露,谷歌在過去的十年內曾經包庇過包括“安卓之父”安迪·魯賓(Andy Rubin)在內的多名有過性侵丑聞的高管。
報道指出,曾經一手主導了谷歌安卓開發(fā)的安迪·魯賓在就職谷歌的時候,曾被指控性騷擾同事并被舉報。但是在安迪·魯賓離職后,谷歌仍舊給他支付了9000萬美元的遣散費。此外,谷歌還曾經對其他的多名高管的性侵行為表示漠視,在相關事件的處理過程中缺乏必要的透明度。
報道發(fā)表后,輿論一片嘩然。谷歌總法律顧問德拉·蒙德當即被推上熱搜。盡管隨后谷歌CEO桑達伊·皮查伊和人事業(yè)務副總裁艾琳·諾頓向員工發(fā)了一封內部郵件,稱谷歌在過去兩年內,就因性騷擾而解雇了48人,沒有人拿到過離職賠償金,但谷歌的員工對此并不買賬,他們認為,谷歌掩蓋性騷擾問題,包庇不法分子,會讓受害者不敢去舉報投訴,只能忍氣吞聲。更讓人心寒的是,安迪·魯賓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,更是在離職創(chuàng)業(yè)后獲得了谷歌提供的投資。于是,憤怒的谷歌員工開始走向街頭,進行抗議,要求谷歌給出說法。
抗議者提出了五點要求:
1、就騷擾和歧視問題結束強制仲裁。
2、結束薪酬和職業(yè)晉升的不平等現象,確保公司各個層級均存在有色人種女性員工。
3、公布性騷擾透明度報告。
4、制定明晰、統(tǒng)一和包容的流程,讓員工安全和匿名地舉報公司的不當性行為。
5、提升首席多元化官的級別,讓其直接向CEO匯報工作,并直接向董事會提出建議。此外,任命員工代表列席董事會。
針對抗議者提出的五項要求,皮查伊表示會同意抗議者提出的提高性侵犯透明度的要求,但是其他幾條是否同意皮查伊并未透露。后來,在《紐約時報》DealBook會議上接受采訪時,皮查伊還稱贊了那些勇于站出來的女性員工具有“很大的勇氣”。“我們正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支持他們。這是一個過程,我會努力做得更好。”他說。
愛抗議的谷歌
谷歌已經不是第一次舉辦抗議和罷工活動了。
早在今年上半年,谷歌的員工發(fā)起了一次簽名抗議活動,抵制谷歌高層與五角大樓的Maven軍事合作項目,反對將AI用到戰(zhàn)爭方面。
在聯名抗議的谷歌員工眼中,為美軍提供相關技術,開發(fā)“幫美國政府進行軍事監(jiān)控、甚至還有潛可能奪取生命的技術”,完全違背了這家公司的核心價值,也會影響谷歌日后的口碑和聲譽。更重要的是,由于現在已經有不少人對人工智能的發(fā)展產生恐慌與擔憂心理,若萬一真的應用在殘酷的戰(zhàn)爭上,也會進一步加劇未來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恐懼。
令人遺憾的是,在抗議無效后,有12名員工選擇從谷歌離職。
在此之后,今年8月份,因為一起關于“搜索引擎重返中國”的“蜻蜓計劃”被外泄,這一計劃旨在推出可供中國政府進行信息審核的搜索引擎。谷歌員工紛紛表示抗議,并提交了一份1400人簽名的實名抗議信,以辭職來反逼公司的簽名。此舉引發(fā)了美國16名議員聯名致信Google,要求CEO皮猜公開“蜻蜓”計劃的信息。最終谷歌只好對外發(fā)出聲明,稱谷歌一直在通過安卓系統(tǒng)開發(fā)適合中國人使用的移動工具,比如谷歌翻譯等,但在搜索方面只是一些實驗性探索,目前還沒有打算要在中國推出審查版搜索引擎。
除了今年這三次比較大規(guī)模的抗議外,谷歌員工還曾抗議特朗普的移民禁令、抗議普京簽署的禁止向未成年人宣傳同性戀的禁令等、抗議在法國推出付費版搜索引擎等,這家以“不作惡”為價值觀的公司,似乎已經成為了人權運動的大本營。
“不作惡”的谷歌
一直以來,谷歌以“不作惡”的文化和價值觀聞名于世,對谷歌而言,“不作惡”原則早已從最初的非正式公司口號,變?yōu)榱斯締T工的核心價值觀,以及人們對其的訴求。但對于企業(yè)谷歌而言,“不作惡”原則像是一把懸掛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,隨時都可能因為利益而繃斷。即便這次罷工看起來最終以員工的勝利而宣告結束,但逐利的谷歌可能仍會與其信條越走越遠。
1998年,拉里·佩奇和謝爾蓋·布林共同創(chuàng)建了谷歌。一年后,谷歌網站正式啟用。也是在1999年,公司創(chuàng)始人提出了非正式的公司口號“The perfect search engine, do not be evil”(最完美的搜索引擎,不會作惡)。
在經過短暫的發(fā)展后,谷歌在2004年首次公開募股。創(chuàng)始人寫道“不要作惡。我們堅信,作為一個為世界做好事的公司,從長遠來看,我們會得到更好的回饋—即使我們放棄一些短期收益。”這也在日后被視為是谷歌的“不作惡宣言”。
谷歌在2005年開始進入中國。隨著谷歌進入中國,谷歌“不作惡”的理念也深入人心。直到現在,仍舊有人寧愿相信谷歌不作惡,而不愿正視事實。在2010年谷歌退出大陸時,也引發(fā)了不少爭論,有很多人為“不作惡”的谷歌的離開而扼腕嘆息。
但“不作惡”的谷歌,是否真的“不作惡”?
谷歌一直以來都主宰著用戶的信息獲取,成為網絡搜索引擎領域的霸主,這種壟斷性地位,導致其并未遵循其所設定的“不作惡”的理念,早年間曾用競價排名方式推廣不良和虛假信息,也曾發(fā)布美國明令禁止的一些藥品廣告,為此遭到美國國會三個不同委員會的調查。谷歌當時高管稱,谷歌會通過第三方認證服務來嚴格審核互聯網醫(yī)療與藥品廣告。而后的2009年,美國政府采取釣魚執(zhí)法的手段,讓一名名為惠特克的假藥販子偽裝成為一位廣告商,在谷歌網站上投放美國政府所禁止投放的醫(yī)療廣告,最后該男子成功的在谷歌上投放了美國政府禁止的固醇類藥物廣告、墮胎藥、精神治療藥物的廣告以及偽造的售賣合法藥品的網站的推廣。被美國政府逮個正著,谷歌因而形象掃地,并且在2011年的時候,同意支付5億美元罰款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和解協議,了結了這樁丑聞。
同時,谷歌還與2013年6月爆發(fā)的“棱鏡門”事件有牽扯。根據斯諾登的透露的消息,有9家美國公司收集用戶數據,跟蹤人們的行為和交往狀況,全球用戶的郵件、聊天記錄、視頻、文件、照片等信息都被這些公司收集上來,用于情報的監(jiān)聽。而在這9家公司中,谷歌也赫然在列。
在搜索引擎上占據著壟斷地位的谷歌,還曾經利用其壟斷地位,試圖人為干預美國總統(tǒng)大選。在2016年9月美國總統(tǒng)大選期間,有俄羅斯媒體報告稱,谷歌曾利用自身的“關鍵詞自動完成功能”操縱大選期間的輿論和投票,利用算法可以影響到的搖擺不定的選民數量最高可以達到80%。曾經作為奧巴馬競選期間“金主”的谷歌,在希拉里與特朗普的競爭中也參與了就希拉里聯盟的工作,與美國國務院有著利益交換。
2018年,谷歌更是被爆出與美國國防部合作,把人工智能技術用于分析無人機鏡頭當中,谷歌所做的,不僅僅是提供TensorFlow,它計劃建立一個類似“谷歌地球”的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,這樣,五角大樓的分析師能夠為整個城市建立車輛、人群、土地特性等圖像,查看所有建筑內相關的一切信息。應用了Google的機器學習技術后,軍方的無人機識別效果也將更為精準。這一舉動遭到了谷歌員工的聯名抗議,抵制將AI技術應用于戰(zhàn)爭。最終谷歌不得不同意員工的抗議請求,宣布明年三月后將不再與國防部續(xù)約。此外,谷歌還曾被爆出監(jiān)聽WiFi收集個人數據、不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收集用戶隱私等。
如此看來,谷歌似乎并未能始終如一的堅持它“不作惡”理念。在2015年,谷歌將上市主體正式更名為Alphabet。谷歌再也不再是單純的搜索公司,與之而來的,就是新公司Alphabet向員工發(fā)行的新行為準則“做正確的事——遵守法律、行為端正,相互尊重”。“不作惡”的準則被撤換掉,從此銷聲匿跡。盡管谷歌一直堅持著搜索板塊不能彈全屏模態(tài)窗口、不能有閃爍gif廣告的限制和只要違反,立刻降權等規(guī)定,但近年來的谷歌,似乎已經離它曾經“不作惡”信條越來越遠。
商業(yè)組織還是NGO?
盡管谷歌曾經許多次地違背“不作惡”的信條,但幸運的是,它仍然有一群正義感十足的員工們。這些員工們以或抗議或罷工的方式,表達不滿、維護公共利益,在谷歌前進的道上起到了一定的“撥亂反正”的作用。僅僅是2018年,谷歌就發(fā)生了三起抗議和罷工事件,員工們的反對聲音或多或少給予了公司高層以震懾,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公司高層和美國政府的激進決議。
但是,面對此起彼伏的罷工和抗議浪潮,也有人提出了質疑:谷歌畢竟是一家商業(yè)公司,逐利才是公司的本性。而谷歌員工動不動就開始的抗議和罷工運動,收效如何且不談,更是讓人以為這是一家社會運動公司,放著本應好好做的產品不管,本末倒置去做一些本該NGO組織做的事情。更是有人嘲諷谷歌“一人干活、十人指揮”,各種各樣政治正確的訴求,會讓這家公司不再專注產品。
然而,谷歌員工的屢次抗議和罷工,還是給我們提了個醒:商業(yè)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博弈,本來就是一道難題。面對有損公共利益的事件,谷歌員工的公心和敢于直言無疑值得我們敬佩,而他們的抗議帶來的也往往是令人欣慰的結果。反觀中國的科技公司——同樣做搜索的百度,魏則西事件、競價排名機制、賣“血友病”吧等事件相繼爆出被千夫所指,但百度并沒有采取什么實質性的改進措施,其員工也并未做出相應的爭取公共利益的舉動;BOSS直聘推送的虛假招聘信息讓李文星死于傳銷,BOSS直聘在做出道歉之后此事也不了了之,用戶依然照常使用,風波過后便是風平浪靜。如此看來,谷歌員工們的抗議與罷工,似乎也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新的啟示:當巨頭深陷利益的泥淖,如果有代表公共利益的制約力量肯拉一把,或許能起到一些作用。
公司本是逐利的實體,面對道德與商業(yè)利益的博弈,如何權衡,是值得我們長期思考的命題。針對公司在高速行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,谷歌的員工們給我們上了很好的一課;著眼未來,市場的界限在哪里,與用戶、與政府關系的邊界又在哪里,更是商業(yè)巨頭們應該時刻警醒和反思的問題。